美文欣赏
美文摘抄经典美文情感美文伤感美文爱情美文原创美文
文章荟萃
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心情文章励志文章百家杂谈
散文精选
散文随笔优美散文抒情散文经典散文爱情滋味感悟生活
心情日记
随笔幸福快乐感伤难过无聊思念寂寞随感
诗歌大全
现代诗歌古词风韵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赞美诗歌谈诗论道
短篇小说
爱情小说青春校园都市言情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现代小说
故事大全
情感故事感人故事童话故事爱情故事哲理故事鬼故事
好词好句
经典句子爱情句子伤感句子哲理句子搞笑句子唯美句子英文句子个性签名
作文大全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优秀作文

北京大学国学大讲堂(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4-04-26  热度:

北大国学研修班是历史系办的吗?师资如何?
。北大国学班指定报名网站: 。北大国学研修班是历史系办的.。方尔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 教授 。给一篇季羡林的悼词!400字左右
。 季老是知识分子精神高地 人格感染北大学子。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 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 ”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 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11时30分,灵堂右侧大门开启,所有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灵堂,在白色的本子上写下悼词,走向季老先生的照片鞠躬致哀,随后默默离去。 。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国贸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季老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 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季老在301医院时,我还曾去看望过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爱心与胆识十分醒目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他是20世纪到21世纪转折点上, 一个象征性人物。”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人格污点或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 。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 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 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大千世界平等的思想与不争而无可与之争的智慧,在季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 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 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 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 。独特人格感染北大学子 。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 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 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 “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惟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学生怀念季羡林的讲稿
。 季羡林老人是我最尊敬、最喜欢的一位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但是,我所敬佩的不仅是他的博学,更多的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文化态度, 一种文化责任感!刚刚听朋友说季老辞世的消息,我的心里隐隐作痛,我想哭,但是我忍住没哭出来,因为我想,季老自己坦然面对生死, 或许他更想看到的是我们后辈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吧。没必要哭哭啼啼,或许这样对季老也是一种解脱吧。 。 读季老的文章,总是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总是能够感觉到一位老人在对我们年轻人的谆谆教诲,那么真诚,那么朴实,那么的发人深省。他在《谈人生》一书的最后,写到对年轻人的希望,他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言辞, 而是引用了朱子的一首诗:“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我能体会到季老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可是,我却没能很好的做到他所希望我们做的, 很多时候我却在浪费时间。真的很对不住季老,对不住这位朴实老人的那份质朴的心。 。 忍住,不哭,季老不希望我们这样。 。 季老在文章中,也多次谈到过生死,他很看得开,坦然面对。王羲之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真是令人“痛哉”!我想,这或许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脉相承吧。上千年来,这种文化精神从没断过,这其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但是当今却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令人痛心。 。 我很惭愧自己没有很好的文采去悼念季老,仅用这样一篇小文章怀念他,但是我是用心去写,用真诚去写。这或许也是季老所喜欢的。朴实, 真诚。 。 我一直坚信,季老能够活过100岁,但是没有。其实这对季老来说也已经无关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重要的是他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 季老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代国学大师就这样的静静的离开了。世间再无季羡林!没有华丽的文字,我只想说:季老, 您走好!国学大讲堂
。眼下,国学热在中国是热浪滚滚:先是有刘心武的评红楼,后来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再到如今如日中天的《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盖过一浪。现在到市面上去瞧瞧,品李白、品水浒、品西游的学说也比比皆是。 听说,最近连老总们都在不惜花费高额学费(纳税人的鈛)纷纷加入到国学班。这种现象怕是惟中国才有!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懂点古代文化史也是应该的, 无可非议。问题是,任何事情不动则已,动辄非要轰轰烈烈,跟风全国人民一起上,这有必要吗?按照经验来看, 实有务虚与炒作之嫌! 。中国人需要复兴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复兴?这当然是个先要弄明白的问题,特别像中国这样的古文化,不厘清这些问题,如惟国学是问,总让人感觉到有点浑浑噩噩的样子。 就拿易中天的《品三国》来讲,只不过是对一部半历史性的小说进行了个性化的评说而已,有许多神化人的情节如孔明的“空城计”及“七擒猛获”等都只是写小说人的戏说而已,当不得真的。再说真正的三国历史本质上要解读的也只不过是中国人的阴谋内斗、血腥杀戮、 不义……用不着兴师动众地把它当作文化国粹比做香馍馍来品尝的。 。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其实把《论语》两字去掉,就说成是于丹讲快乐心得也没有什么不妥, 因为她所说的,孔子的《论语》是在告诉我们快乐人生,那不是孔子说的而是于丹自己说的。 。孔子的《论语》从头至尾都在讲述礼仪政治。包括仁者爱人、做人之道。强调的都是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当然这个天下是皇帝老子的,跟平头百姓没关系的。可惜的是,那时的权贵们根本就听不进他老的话,所以孔子一生惶惶然如“丧家犬”!而于丹女士却幽默地说孔子的一生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快乐。我想,孔子要是知道有人在这么评价他,真不知道是会哭还是会笑! 。总之,我以为,复兴文化不能靠这些东西做主流——这是在讲笑话,搞喜剧化!国学热不该停留在做浮光掠影的表面文章,弄不好把糟粕当成了补药,那就更加误人子弟了! 再说,眼下的问题是:中国人的头脑中封建残余思想还很严重!如帝王情结,特权思想、官贵民溅、权大于法的念想还很有市场,这些都很严重地阻碍着中国人的法治建设和民主建设,面对这么多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去花大力气批判、肃清!反而见怪不怪,热衷于复古,甚至不乏有人在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得了权势后也来火上一把,这样的事情并非无中生有,反观社会上腐败不止, 前赴后继的情景,也即可见一斑。 。国学热,文化热,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度或搞错了方向,那造成的苦果, 将来吞吃的还不是我们?你的话将被作为法庭的证词,不要整天在这胡说八道,我们已经通知了百度公司和公安机关帮助我们查找你的IP地址了.你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 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 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 皆大欢喜。”。本报特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图为季羡林和他心爱的猫。(资料照片)。■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 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 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 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 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说到国学基础, 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 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 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二辞“学界泰斗”。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 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 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 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 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 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三辞“国宝”。“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 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 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 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 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为此, 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 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 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 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 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 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 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 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 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 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 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 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 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 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 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 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 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 校长傅斯年。 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 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 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 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 《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 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 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开放分类:文学、人物、国学、作家、诗人。程大海老师的介绍
。程大海,中国新儒学、理学创始人、北宋思想家程颐、程颢第三十四代嫡孙,国学传播专家;中国第九届十大孝贤荣誉称号获得者;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筹);幸福总裁国际联合促进会会长;重庆大学国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和谐之道国学大讲堂特聘心灵导师; 警卫部队8341的特种兵,原国家领袖特别护卫。他是一位从有限的物质世界走出并深入到无限的精神世界的智者; 他是一位用强大的灵魂带领无数个迷失的心灵,喜悦前进的仁者;他是一位几乎不依赖外部世界而能全然自在生活的行者;他更是一位“以百姓心为心、以 志为志”,誓愿用文化的方式科学发展人类社会的思想者。他用解脱的“心灵钥匙”打开了无数个苦闷的心灵枷锁,他用自在的“能量通道”提升了无数个困苦的生命能量。他让越来越多的人幸福的生活在真实里,生命在自然中。 他就是: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的心灵导师程大海。这个应该是比较全面的咯。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享年98岁。 中文名: 季羡林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临清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职业: 著名古文俯稜碘谷鄢咐碉栓冬兢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第三方统计代码